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拓展了人们沟通交往的便利空间,同时提高了对于人与人之间沟通交往能力的要求。因此,沟通与交往已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。对于聋人来说,听觉障碍给语言的发展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和困难,同时影响了聋人沟通与交往技能的成长过程,这一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聋人融入主流社会的进程。
作为特殊教育学校,承担着聋人的思想、知识、技能的培养工作。对于聋人出现的典型性交往障碍不但不能忽视,更应当把这个问题提高到一定高度,更应当立足校园,着眼社会,解决聋人沟通交往的障碍,提高聋人沟通交往的技能和技巧。多年来,学校一直致力于从课程设置入手,拓宽课程设置空间,根据聋人身心特点,深挖课程资源,采用有效的干预策略,不断提高聋生沟通交往的能力。
一、?提高沟通交往能力的工具性课程——语文课
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,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,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,也是语文课程的基本职能。在特校设置的语文课程也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和职能。
(一)、在语文课堂上促进聋生手语的发展,促进汉语的学习,掌握沟通交往的工具,为交流提供工具支持。
?????现代聋教育理念认为,手语是聋人的母语,是聋人的第一语言,只有及早的发展聋人的手语,才能更好地发展聋人的思维,才能进一步掌握第二语言——书面语。所以,在聋生班一至三年级宜加大语文课的课程量,以每周开设10节为宜。平均每个学习日两节。这样,可以让聋童在10岁前尽量发展和完善手语,能学会约2000个词汇和约1000个句式,能掌握基本的交流语言工具,满足日常的沟通交流的需要。
(二)、在语文课堂上教会聋生思考问题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为沟通与交往提高自身内在能力。
语文课程是思维的课程,从内容上看,有很多思考问题、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实例厄,从教学模式上看,也是思考问题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。在聋生班的语文课堂上,通过长期的练习,从实践到内化,使聋生大量运用思考问题——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,既能充分地发展思维,也能为沟通交往提供扎实的内在的思维寄出,提高沟通交往的内在能力。
(三)、在语文课堂上让聋生认识周围的世界,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,为交流形成独特个性魅力奠定基础。
聋校语文课程,从内容上看,还承载着丰富的知识,对周围世界有着从浅到深、由表及里,循序渐进的论述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,在知识的传导和探讨中,逐步形成了聋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,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,为沟通交往奠定了个性魅力基础。
(四)、在语文课堂上采用合作、探究的教学模式,学会与他人交流和相处,为交流创设模拟情景,在探究中学会思考、在合作中学会分享。
新课程教育理念认为,单一的、压制性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不在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需要,更不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,而应该采用合作、探究的教学模式。聋童亦然。在合作、探究的教学模式中,聋童更加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学习中,能动地与周围的人进行知识的交流和内心感受的分享。这样,聋童就慢慢地形成了与身边的人进行沟通交流的习惯,学会了信息的收集和分享。
二、?提高沟通交往能力的规范性课程——沟通交往课
交往与沟通是在不同情况下,借助各种社会形式、手段实现的,因此具有极其明显的功能特性。聋生在成长过程中,需要通过学习感知不同的社会交往情景,获得与不同交流对象沟通交往的内容,积累以积极态度情绪进行沟通交往的经验,同时还需要通过学习掌握不同的沟通交往手段,掌握运用语言和其他交往形式来达成沟通目的的技能。沟通与交往课程为聋生提供专门系统地学习沟通技能的机会,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聋生沟通与交往能力。
(一)、在沟通与交往课堂上,正确认识手语对于聋人沟通交往的作用。
手语是聋人的母语,是聋人的第一语言,它同汉语一样有自己独特的语法特点和表达形式,是一种简洁明了、表现丰富的视觉语言,是聋人沟通与交流的重要的形式。
?????关于手语的地位问题,现在是国内聋教育界的焦点问题。从西方聋教育的先进理念来看,早已经从国家法律和社会认识上确定了手语的独立语言地位。而在国内,自从有聋教育开始的一百二十多年来,聋人就一直开始较为普遍地使用手语。但手语究竟是不是一种独立的语言,是不是聋人的第一语言,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。借鉴国外的先进聋文化理念,结合国内聋文化的实际,手语应该有其不可动摇和辩驳的语言地位,更是聋人日常交流的主要的语言工具。在沟通与交往课堂上,教者首先应该树立一种正确的手语观,引导聋童正确认识自己语言的地位和功能,让聋童更加大胆、自信地在交流中使用手语。
(二)、在沟通与交往课堂上学会沟通与交往的技能和技巧。
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需要很多的技能和技巧,有很多的原则需要遵循,有很多的礼仪需要注意。而聋童由于知识和思维的局限,造成不能形成系统的、完善的、适应社会的沟通交流的原则;线性而直接的思维模式还可能忽视交往中的一些礼仪问题,从而造成沟通交往障碍。在沟通与交流课堂上,教师应该从技能和技巧入手,常抓礼仪规范,既要提高聋童沟通交往的内在能力,也要规范沟通交往的外在礼仪。
(三)、在沟通与交往课堂上学会其他沟通方式的运用。比如口语、书面语、手机短信、网络等。
手语是聋童的第一语言,也可以说是聋童的首选交流工具。但手语的交流存在很打的对象局限性,它只能与会手语的聋人和懂手语的听人进行畅通的交流。要拓宽聋童沟通交流的社会范围,让聋童最大化地融入到主流社会,就必须还要学会其他的交流方式。最主要的方式有口语和书面语。如果聋童有一定的口语能力,就可以采用口语的形式;如果没有口语能力,最主要还是采用书面语的形式。现代社会沟通交流的渠道也有很多,不再是传统单一的面对面得交流,还可以采用手机短信、网络等方式。
三、?提高沟通交往能力的实践性课程——综合实践课。?
???(一)、在综合实践课堂上体验社会环境,认识沟通交往的重要性。在实践中学习,在学习中提高。
???无论是工具性学习还是技术性的学习,都需要到实践中去检验。所以,综合实践课对于聋童的沟通交流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。在综合实践课中,可以让聋童更贴切地体验周围的环境,能在环境中更深刻地体会沟通交往的重要性。所以,在综合实践课中,应当让聋童融入到身边的各种环境中,在实际环境中去历练技能,去探索方法和技巧。
???(二)、在综合实践课堂上消除沟通交往过程中胆怯、自卑等消极心理。在实践中发现问题,在实践中解决问题。
?????作为把手语当成是第一语言的聋童来说,在实际沟通交流过程中使用第二语言,甚至其他语言进行交流时,难免会有胆怯、自卑的心理。这是一个认识和适应的过程。在综合实践课中,应该大胆地鼓励聋童使用各种既会的语言,各种能采用的方式。形成“重效果不重方法”的交流理念。
???(三)、在综合实践课堂上促进语言的发展。
?????社会的知识远远大于课堂上所学的知识。而聋童的语言,主要来自课本上的词汇。在综合实践的过程中,可以让聋童接触更多的事物和现象,从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聋童的语言系统,为聋童畅通、深入的沟通交流提供工具性的支持。
???通过以上科学、合理的课程设置,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,以聋生为本,从聋生自身特点出发,有效地利用课堂上的有限时间,深入挖掘课堂教学中的沟通交往资源,一定会更好地提高聋生沟通交往的能力,为聋人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。